114年 國中教育會考『數學科』計分方式說明:
針對有選擇題與非選擇題混合題型之數學科題本,將依考生在整份試題的作答反應,推估其能力等級。目前初步規劃的數學科整體能力等級計算方式如下。
1. 由於每年度的測驗題數不一定相同,以下說明以102 年試辦國中教育會考為例:選擇題為25 題,非選擇題為2 題(得分範圍為0 至
6 分)。
2. 由於考後的能力等級切點題數與得分設定結果,將由當年標準設定計分會議決定,以下表設定結果為例。 |
|
精熟
|
基礎 |
待加強 |
選擇(共25 題) |
答對題數 21-25 題題 |
答對題數 9-20 |
答對題數0-8 題 |
非選擇(共2 題) |
得 5-6 分 |
得 2-4 分 |
得 0-1 分 |
|
3. 考量非選擇題需閱卷至多考 3 題的限制(否則閱卷期程太長),本說明先以「選擇題佔85%,非選擇題佔15%」作為加權比重1
的
方式,解釋如何進行計算轉換。
4. 承上,加權分數為依非選擇題分數佔總測驗分數15%計算,數學科整體能力加權分數公式為(選擇題答對題數/選擇題總題數)× 85
+(非選擇題得分/非選擇題總分)× 15。
5. 依此加權公式,利用前述所假設的選擇題等級最低答對題數及非選擇題最低得分(分別為21 題與 9 題;5 分與2 分),計算得出數
學科精熟能力等級最低加權分數為83.9,基礎能力等級最低加權分數為35.6;意即數學科基礎與待加強、基礎與精熟的切點加權分
數分別為35.6 及83.9。若是考生之加權分數為83.9 以上,則其為精熟等級;加權分數為35.6 以上且未達83.9,則其為基礎等級;加
權分數未達35.6,則其為待加強等級。
6. 若某考生選擇題答對 13 題,非選擇題得分為6 分,則其加權分數為(13 /25)×85+(6/6) ×15=59.2,則其為基礎等級。
7. 若某考生 25 題選擇題全對,非選擇題得分為3 分,則其加權分數為(25 /25)×85+(3/6) ×15=92.5,則其為精熟等級。
8. 依加權分數將考生區分為「精熟」、「基礎」及「待加強」3 個能力等級後,在精熟(A)等級前50%,分別標示A++(精熟等級前
25%)及A+(精熟等級前26%∼50%),並在基礎(B)等級前50%,分別標示B++(基礎等級前25%)及B+(基礎等級前26%∼50%
)。各能力等級加標示與其相對應之加權分數請參考下列對照表。 |
數學科能力等級加標示與加權分數對照表 (以102 年試辦國中教育會考為範例) |
精 熟 |
A++ |
83.9-100 |
94.1-100 |
A+ |
89.8-93.2 |
A |
83.9-89.1 |
基 礎 |
B++ |
35.6-83.2 |
68-83.2 |
B+ |
56-67.8 |
B |
35.6-55.1 |
待 加 強 |
C |
0-35.4 |
|
數學科選擇題答對題數與非選擇題分數對應等級加標示對照表 (以102 年試辦國中教育會考為範例)
|
選擇題
答對題數 |
非選擇題分數 |
0 |
1 |
2 |
3 |
4 |
5 |
6 |
01 |
待加強 |
待加強 |
待加強 |
待加強 |
待加強 |
待加強 |
待加強 |
02 |
待加強 |
待加強 |
待加強 |
待加強 |
待加強 |
待加強 |
待加強 |
03 |
待加強 |
待加強 |
待加強 |
待加強 |
待加強 |
待加強 |
待加強 |
04 |
待加強 |
待加強 |
待加強 |
待加強 |
待加強 |
待加強 |
待加強 |
05 |
待加強 |
待加強 |
待加強 |
待加強 |
待加強 |
待加強 |
待加強 |
06 |
待加強 |
待加強 |
待加強 |
待加強 |
待加強 |
待加強 |
待加強 |
07 |
待加強 |
待加強 |
待加強 |
待加強 |
待加強 |
基礎 ( B ) |
基礎 ( B ) |
08 |
待加強 |
待加強 |
待加強 |
待加強 |
基礎 ( B ) |
基礎 ( B ) |
基礎 ( B ) |
09 |
待加強 |
待加強 |
基礎 ( B ) |
基礎 ( B ) |
基礎 ( B ) |
基礎 ( B ) |
基礎 ( B ) |
10 |
待加強 |
基礎 ( B ) |
基礎 ( B ) |
基礎 ( B ) |
基礎 ( B ) |
基礎 ( B ) |
基礎 ( B ) |
11 |
基礎 ( B ) |
基礎 ( B ) |
基礎 ( B ) |
基礎 ( B ) |
基礎 ( B ) |
基礎 ( B ) |
基礎 ( B ) |
12 |
基礎 ( B ) |
基礎 ( B ) |
基礎 ( B ) |
基礎 ( B ) |
基礎 ( B ) |
基礎 ( B ) |
基礎 ( B ) |
13 |
基礎 ( B ) |
基礎 ( B ) |
基礎 ( B ) |
基礎 ( B ) |
基礎 ( B ) |
基礎 ( B + ) |
基礎 ( B + ) |
14 |
基礎 ( B ) |
基礎 ( B ) |
基礎 ( B ) |
基礎 ( B ) |
基礎 ( B + ) |
基礎 ( B + ) |
基礎 ( B + ) |
15 |
基礎 ( B ) |
基礎 ( B ) |
基礎 ( B ) |
基礎 ( B + ) |
基礎 ( B + ) |
基礎 ( B + ) |
基礎 ( B + ) |
16 |
基礎 ( B + ) |
基礎 ( B + ) |
基礎 ( B + ) |
基礎 ( B + ) |
基礎 ( B + ) |
基礎 ( B + ) |
基礎 ( B + + ) |
17 |
基礎 ( B + ) |
基礎 ( B + ) |
基礎 ( B + ) |
基礎 ( B + ) |
基礎 ( B + ) |
基礎 ( B + + ) |
基礎 ( B + + ) |
18 |
基礎 ( B + ) |
基礎 ( B + ) |
基礎 ( B + ) |
基礎 ( B + + ) |
基礎 ( B + + ) |
基礎 ( B + + ) |
基礎 ( B + + ) |
19 |
基礎 ( B + ) |
基礎 ( B + ) |
基礎 ( B + + ) |
基礎 ( B + + ) |
基礎 ( B + + ) |
基礎 ( B + + ) |
基礎 ( B + + ) |
20 |
基礎 ( B + + ) |
基礎 ( B + + ) |
基礎 ( B + + ) |
基礎 ( B + + ) |
基礎 ( B + + ) |
基礎 ( B + + ) |
基礎 ( B + + ) |
21 |
基礎 ( B + + ) |
基礎 ( B + + ) |
基礎 ( B + + ) |
基礎 ( B + + ) |
基礎 ( B + + ) |
精熟 ( A ) |
精熟 ( A ) |
22 |
基礎 ( B + + ) |
基礎 ( B + + ) |
基礎 ( B + + ) |
基礎 ( B + + ) |
精熟 ( A ) |
精熟 ( A ) |
精熟 ( A + ) |
23 |
基礎 ( B + + ) |
基礎 ( B + + ) |
基礎 ( B + + ) |
精熟 ( A ) |
精熟 ( A ) |
精熟 ( A + ) |
精熟 ( A + ) |
24 |
基礎 ( B + + ) |
精熟 ( A ) |
精熟 ( A ) |
精熟 ( A ) |
精熟 ( A + ) |
精熟 ( A + + ) |
精熟 ( A + + ) |
25 |
精熟 ( A ) |
精熟 ( A ) |
精熟 ( A + ) |
精熟 ( A + ) |
精熟 ( A + + ) |
精熟 ( A + + ) |
精熟 ( A + + ) |
|
|
註1:國中教育會考數學科非選擇題加權比重為什麼是15%?
一、由於國內各大型測驗數學科選擇與非選擇題型比例差異甚大(如表一所列),無法參考。 |
表一:各測驗選擇題與非選擇題題數與分數比例
測驗 |
總分 |
選擇題 |
非選擇題 |
題數 |
分數比例 |
題數 |
分數比例 |
大學學測 |
100 |
20 |
100 |
0 |
0 |
103 年大學指考-數甲 |
100 |
11 |
76 |
2 |
24 |
四技二專統測 |
100 |
25 |
100 |
0 |
0 |
|
二、 透過實務經驗考量評估:
(一)經由專家會議討論,學科專家建議的加權比重是 15%。
(二)因考量試題安全,非選擇題無法事先預試,若是加權比重高,須增加非選擇題測驗題數,才能避免測驗品質受影響,但題數增
加勢必使得命題闈場與閱卷闈場的工作時程更拉長或更緊湊,甚至影響入學作業時程。 |
|
|
|
※以上資料彙整於國中教育會考試題單位,詳請參閱試題單位※ |
|